绍兴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蒋国洪
主任、各位副主任:
现在,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报告我县体育事业发展工作情况。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近年来,绍兴县体育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提高全县人民身体健康水平这一总体目标和“提升内涵品质,建设教体名城”这一工作主题,积极实施体育强县建设工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着力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发展体育产业,全县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群众体育工作得到全面推进。群众体育关系到全民健康,是一项民生工程。我们始终把群众体育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一是全民健身活动火热开展。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和《绍兴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2—2015)》,为全民健身的推进作了总体规划和政策保障。近年来,全县每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均在400次左右,参与活动人数达4万余人。连续举办十届“柯桥杯”全省桥牌赛、三届“富盛杯”环绍自行车比赛和冬泳邀请赛,形成了我县自己的体育赛事品牌。各镇(街)体育竞赛活动也实现了经常化和普及化,每三年举办一次全民健身运动会,还相继组建了太极拳、气排球、腰鼓、乒乓球、篮球等一系列民间体育队伍。二是体育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体育设施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近年来,借助我县体育创强,基层体育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如群贤游泳馆、灯光篮球场、环瓜渚湖步行道等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作为县内最大的政府性投资公益建设项目,县体育中心“一场二馆”工程顺利推进,预计在2014年4月将全面完工交付使用。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小康体育工程”,开展送体育下乡活动,近三年来配送篮球架近百副、新增村(社区)健身路径230余条,各镇(街)近三年里都建起了本级灯光篮球场和室内综合性的文体活动中心。三是体育创强持续深化。继2011年成功创建成省级体育强县后,镇村(社区)广泛开展了各类体育创建活动。目前,全县共有省级体育强镇16个,今年又将新增两个。全县共创建省级小康体育村221个,省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1个,省级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2个,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25个。通过创建工作,大批体育设施得到新建,体育组织得到建立,活动开展日趋频繁。我县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农村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四是体育社团建设不断加强。随着群众体育健身意识的增强和体育活动的多样化,近年来,体育协会得到快速增长,目前已有17个体育单项协会。县体育总会2012年完成了十年来的首次换届改选;各协会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如我县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冬泳协会、篮球协会、信鸽协会、体育舞蹈协会等在参加各级赛事中成绩突出;县残疾人体育协会在2011年举行了首届残疾人运动会,为推进残疾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竞技体育实力得到稳步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些年涌现了以徐东香为代表的一批世界冠军。随着教体合一的体制调整和第十五届省运会和第八届市运会将在我县举办,我县竞技体育驶入了快车道,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各项备战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我县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一是业余训练保障得到有效提升。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加大对备战省、市运动会的投入,每年300万专项资金用于我县运动员训练保障;县教体局连续3年出台了普高体育特长生、特招生招生政策,增加了体育特长生的招生数量;从新一轮备战周期开始,新增设了11个业余训练网点,目前已有23个业余训练网点学校,填补了体操、自行车2个全市空白项目。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教体合并后,我县面向全国招聘了16名优秀教练员,按“六名工程”政策引进了6名金牌教练,这些优秀教练员在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们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全国冠军和省冠军,甚至亚洲冠军。2011年以来,我县共向市体校、水上中心输送运动员87名,输送数量较上一个周期有较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县在省队和国家队训练的运动员人数已经达到15人,在省局注册运动员达500余人。县少体校今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三是竞技体育比赛成绩令人鼓舞。近三年来,我县组队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共获得全国比赛金牌6枚,省级金牌61枚,市级金牌436枚;特别是我县运动员徐冬香参加伦敦奥运会并夺得银牌,实现了我县奥运奖牌零的突破。今年又有2名射击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其中一名参加了亚洲青年运动会并获得金牌。此外,今年有8名运动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辽宁全运会,取得了两金一银三铜的优异成绩。
(三)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得到不断普及。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体合并后,我们围绕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建立了阳光体育考核评估制度。以年度为单位对中小学阳光体育工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年度学校考核管理范畴。二是拓展了学生体育联赛项目。在省、市教育部门开展青少年三大体育赛事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学生棋类、初高中篮球、乒乓球、校园足球等一系列学生体育比赛,推动了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普及。三年来,我县组织参加省、市学生体育联赛,共获得省团体比赛一等奖12次,市团体一等奖28次。2012年,我县被评为绍兴市学生阳光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改善。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我县每年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上报工作,三年来,我县共测试36万余人,接受上级教育部门抽测1000例以上。测试结果显示,我县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指标呈上升趋势,健康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四)体育产业得到健康发展。一是体育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县拥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6家,社会投资规模较大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30多家,金仕堡、西克等大型健身连锁企业纷纷开业,乔波滑雪馆、高尔夫球休闲会所投资落户,为我县体育产业提升了档次。乔波冰雪世界已成为省级运动休闲优秀项目,兰亭的浙江飞峰等企业生产的羽毛球成为全国羽毛球比赛的指定品牌。二是体彩销量屡创新高。全县已拥有142家体彩销售点,体彩销量逐年攀升。去年全县共销售中国体育彩票8000万元,体彩公益金提升为我们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建设农村体育设施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三是高危体育场所管理日趋规范。每年均对游泳场所进行安全等检查,近三年来我县实现了游泳场所开放“零死亡”管理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体育设施的建设还相对不足。随着健身热的兴起,群众性体育设施的相对不足与群众健身需求的不断增长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新县城建设规划未能充分考虑适合群众的公益性体育健身设施;对居民小区中的体育设施未能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学校体育设施因资金、管理等原因未能有效向社会开放。
(二)竞技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我们一直把备战省、市运动会作为教体系统的重点工作,但从实际情况看,制约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一是参与竞技体育的学生不足。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还存在着竞技体育影响文化成绩的思想,制约了学校竞技体育的开展。二是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还需提高。三是优秀教练员引进受政策制约。一些名优教练由于受政策制约无法引进,引进的优秀教练由于不能落实编制,造成思想不稳定,影响了带训质量。
(三)体育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均衡。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县的体育产业产值与其他产业相比,所占比例还非常低,不到1%,尤其是体育制造业十分薄弱。虽然高端的体育休闲业项目正在增多,但由于没有相应政策的激励,与邻近县、市相比我县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李强省长《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全面增强群众体质》署名文章的要求,全面推进我县体育事业发展。
(一)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主要围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为载体,着力营建“快乐体育”,努力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扩大体育健身的群众组织;以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导向,着力营建“民生体育”,努力提高群众的满意度,积极创建各类群众性体育项目;以发挥健身多元化功能为途径,着力营建“和谐体育”,努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二)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充分利用教体合一的体制优势,紧紧抓住下一届省运会和市运会在我县举办的契机,全面提升我县竞技体育水平。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学校体育考核机制的完善、运动员业余训练的科学管理、优秀教练员的引进等方面工作,作为东道主,我们力争在省、市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根据省教育厅的部署,出台学校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和效果,加大体育中考的力度,严格进行学生体质测试,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力争使每一名学生掌握1-2门体育技能,进一步降低学生的近视率,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四)全力办好两大体育盛会。2014年10月,第十五届省运会将在绍兴市举行,我县体育中心将作为主会场,2015年我县将承办第八届市运会。两大盛会在我县举行,既是对我县竞技体育的全面检验,又是推动我县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将积极落实各项承办任务,重点抓好各项承办项目比赛的设备采购、赛事组织、安全保卫、活动宣传等保障工作,力争达到“参赛出色,办赛出彩”的目的。
(五)尽力搞好体育中心赛后运作。轻纺城体育中心作为我县投资额最大的公建设施,在保障好两大体育盛会的基础上,赛后各个场馆的运作是必须提前考虑的重大课题,我们将认真借鉴兄弟县、市成功的经验做法,既充分考虑体育设施如何服务群众,以进一步满足我县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谋求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充分考虑体育中心今后运行中的财务压力,积极引进市场化运作和公司化经营管理机制,努力提高赛后经营效益,减轻财政负担,以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01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