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汛桥镇社会稳定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发布日期:[2008-02-18] 浏览

陈文娟

    随着现代化新型城镇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杨汛桥镇上下更加渴望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课题组的六位同志利用两周时间,分赴村、企业,通过走访、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调研了目前影响杨汛桥镇社会稳定工作的主要问题,倾听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下面结合我们日常掌握和这次调研的社会稳定工作情况,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全镇社会稳定的现状
    从目前全镇面上看,总体比较稳定,基本形成了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化解矛盾有效、教育管理规范、法制环境优良的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综治工作中心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镇共办理群众来信54件,市长热线319件,接待群众来访34批673人次,县领导下访接待13批51人次;公安部门提供的数据:全年共受理群众报警3914起,破获刑事案件2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4人,抓获逃犯5人,破获行政治安案件71起,治安处罚88人;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调处职工欠薪256人次,追讨工资65.31万余元。
    二、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
    一是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建设和城镇化的推进,征地拆迁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失地农民产生的新矛盾日益凸现。在征地拆迁中,由于少数工作人员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和部分征地农民政策意识淡薄,大局观念不强,激化了一系列矛盾,出现多次去镇、县、市、省上访现象,造成了较坏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镇今年因征地等问题而引发的上访事件就近5起。征地安置中,由于土地补偿金不能及时到位和政策落实偏差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征地后出现了一批失地农民,由于不能及时、充分转产就业,形成了一批新的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人员单靠土地补偿金难以长久维持生产生活,这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杨汛桥镇近几年工业化快速发展,印染、建材、锡箔作坊等行业的兴起,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已先后发生几起因排污、噪声和空气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纠纷。如杨江村民为三狮水泥厂的空气、噪声污染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发村民到县、市、省集体上访。江桥片传统家庭锡箔作坊影响村民正常生活,引发矛盾纠纷(今年的市长热线反映有17只)。
    三是村务、财务管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在几年中引发村民上访的主要问题:村务、财务不公开、支出不透明、村(居)建设不搞招投标、离任不审计等也是引发农村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即使对有收入的村(居)来说,随着民主管理制度的改革,“一事一议”的实行,也不允许为以前的村级财务买单。从调查中发现,几乎每个村都或多或少地有财务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如这类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像个定时炸弹一样威胁着干群关系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四是社会保障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全镇土地被大量征用,不少村民被转为农村居民,对这部分失土农民,如果政策不到位、社会无保障、养老无依靠也将成为农村矛盾的中心,再加上近年来土地承包刚刚完成,三十年不变的土地政策,使土地人均很少、分配也不算平均,由此也会引发各类纠纷。也有因企业占地等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如杭金衢高速公路连接线占地使附近村庄的人均土地锐减。可耕地的减少和人们种地积极性提高形成极大反差,因土地问题引发矛盾纠纷不断上涨。
    五是安全生产和欠薪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虽然各种管理和保障都有所完善,但有些企业只注重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益,忽视了对职工的生产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也没有相应跟上去,主要表现在某些中小企业。发生工伤、工亡事故,有些企业要么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要么态度不积极随意应付,从而引起伤者和家属亲友的强烈不满;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轻者引发职工集体罢工影响正常生产,重者则会引发刑事案件的,造成社会不稳定。
    六是村民的要求与现行政策相左引发的社会矛盾。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提高,除对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提出质疑并引起涉法诉讼外,大多是由于人们的法律防范意识不强或在运用法律条文中“断章取义”造成的,这些上访群众在运用法律条文中只注重有利于自己的那部分权利,而忽视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从而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进行上访上诉,这部分人员占上访数的多半以上。根据镇综治中心司法调解所掌握的情况看,土地纠纷、宅基地纠纷、家庭纠纷增多,干群矛盾占较大比重。
    七是社会治安不容乐观,农村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群聚性治安案件的苗头不容忽视。我镇外来人口近3.5万人,地理环境独特,毗邻杭州萧山。绝大多数人能奉公守法,靠自己诚实劳动勤劳致富,但也有个别人员(特别是那些归正人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重新违法犯罪)游手好闲、拉帮结伙危害一方,也是农村不稳定因素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侵财案件不容忽视;公众场所群殴事件增多;入室盗窃白闯案件时有发生。
    三、产生社会稳定问题的原因
    一是政府决策方面问题。许多社会矛盾的产生是由于我们在决策这个环节上出问题。从当前来看,决策中存在着还囿于部门利益和对“政绩”的追求,甚至是对既得利益的维护等问题。由于立足点失偏,缺乏调查研究,不尊重群众意愿的主观武断决策等,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执行随意。
    二是基层干部的素质问题。由于一味讲求年轻化的倾向,甚至单纯用年龄作为标准。现在的农村基层干部确实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但往往缺少农村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简单、片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思考的弱点。年轻领导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也是有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是村(居)、企事业单位的群防群治力量薄弱问题。村“两委会”本是农村维稳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村“两委会”关系处理及村干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当一旦出现问题,有些村(居)主职干部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不处理,直接向上推诿,造成工作被动,在某种程度上使农村稳定丧失了第一道防线。
四、解决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本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坚持不懈”的原则,从多方面进行应对,努力从源头、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1)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今年是实施全民“五五”普法规划的第一年,我们要在总结“四五”普法的基础上,更新观念,改进方式,切实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是加大“五五”普法力度,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提高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群众逐渐能自觉通过合法渠道有序解决矛盾纠纷。其次是加大执法人员的教育力度,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坚决纠正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不注重法律程序等现象。再次是以公共管理服务中心为抓手,推进执法规范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意识。
   (2)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进一步深化“导访制”工作机制。加强信访信息员队伍和网络建设,特别重视“三访”问题,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推广“枫桥经验”,切实提高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搞好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强化镇党委政府管理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3)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强化排解各类矛盾纠纷的有效机制。农村中各类矛盾集中、类型各异、处理难度大,要有效化解各类矛盾,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联动的人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及早发现、及早掌握。应做到流动排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及时做好基层调处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认真研究处理办法,妥善加以解决。尤其应注意发挥好基层组织特别是村居和企业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继续加强定期接访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明确责任人,限期结案。
   (4)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高镇村两级的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根据《杨汛桥镇城镇总体规划》“二轴”、“四区”的发展框架,强化镇巡防大队、企业护厂队和夜巡队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城管和治安技防工作,完成全镇数字化实时监控工程,构建全天候、一体化综治网络,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严打高压态势,预防和控制各类犯罪;同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落实责任,强化管理监督,健全落实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作者系杨汛桥镇人大副主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